• 华都网—记录中国,传播世界。

【学习摘记】张明刚《军履回望》连载(九十二)

 时间:2024-05-25 17:27来源:北京华艺网

【主编导读】/韩宾

 

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解放军驻京部队某部少将副主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张明刚自选文集《军履回望》后,引发读者广泛热议好评和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军报军网、央视网、光明日报、中新社、中青报中青网军内外权威媒体关注推介。

 

 

(张明刚,男,汉族,湖北随州人,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陆军少将军衔。曾参战荣立战功、被评为“火线优秀共产党员”、并在前线由士兵直接破格提拔为军官

该书由“理论之光”、“军营之声”、“心灵之窗”三卷组成,收录了作者张明刚从军40年来公开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文章、新闻作品、文学作品183篇、55万字。这些文章,有30多篇获奖或被选为教学范文,部分文章被网络平台转载百余次、浏览量超千万

2022年10月,该书首版问世后,受到铁凝、邵华泽、孙晓云、孙继炼、徐贵祥、樊希安我国当今文坛大家泰斗高度评价和广大读者喜爱。2023年1月即出第2版,截止2023年8月,不到1年时间,已是第4版第6次印刷,累计印数超过12万本。2023年2月,团中央青年发展部、人民出版社会同作者张明刚,共同向全国一千余所高中赠阅一万余本《军履回望》,受到全国广大青年师生的热烈欢迎。

 

【学习摘记】/王振存

张明刚《军履回望·军营之声卷》“人物新闻”板块之《军旅诗人胡世宗 * 》

(本文原载《解放军生活》1992 年第 11 期)

 

编者按:

亲爱的《学友周报》读者朋友们:

2023年11月,本报连载了《军履回望·理论之光卷》中的【十论写作】板块,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包括中国新闻网、中国军网、强军网军委机关网、中华善德网在内的50多家媒体跟进转载;众多学友尤其是作者亲朋好友纷纷在朋友圈跟进转发;广大读者朋友很是喜爱,跟进学习,好评如潮……偶有连载迟发,便有学友垂询敦促,媒体与读者良性互动、互促,成为热点。许多读者还表达了连载《军履回望》全书的强烈愿望。

编辑部同仁因此大受鼓舞,深深感到:《军履回望》 之所以产生如此积极、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是因为这本书不止是一本可以置于案头、随时拿来学习参考的新闻教科书,更是一部能够启迪思考、激发人生奋斗动力的心灵指导书,为人做事作文皆可参考,确实是近年来我国图书市场上非常难得的一部上乘佳作!

因此决定,从第十一期开始,本报将继续以【学习摘记】形式连载《军履回望》。具体是,按该书编排顺序逐篇进行,自序言开始,至后记结束。连载时,前后分别设【主编导读】【社长点评】栏目,不定期开设【读者感言】栏目(选发学习心得感悟),以更好服务大家。

来吧,朋友!让我们跟随三位文坛大家的笔端,一起走进《军履回望》,去探寻成人成才成长道路上的成功“秘诀”吧!

《军履回望》,谁读谁受益。

 

军旅诗人胡世宗*

胡世宗似乎很少有在家的时候。前些年,我曾三次去拜访他,然而三次都无一例外地扑了空:一次,他骑自行车沿黑龙江畔走边防;一次,他重走当年红军走过的长征路;一次,他下部队办业余创作学习班。

这次,我抓住他从北京开会归来之后,即将赴大连参加笔会之前的这段短暂的空暇,出其不意地访问了他。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我看这话怎么说都不错。坐在诗人的对面,我对他的第一个感觉是:质朴、坦诚而谦和。

1980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作协辽宁分会理事的胡世宗,1943 年出生于沈阳。他自幼喜爱诗歌,15 岁便在《辽宁日报》上发表了处女诗作。

在初中和师范学校读书期间,他广泛地阅读了古今中外著名诗人的作品,打下了较为深厚的文学底子。那时,他的记忆力很强,可以把许多唐诗从头至尾地背诵下来。

“我是从连队的黑板报上起家的。”已经在文学道路上攀登、跋涉了整整34 个年头,现任沈阳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上校副主任,从事专业文艺创作的诗人,念念不忘他在连队当兵的岁月。

那是 1962 年,胡世宗穿上军装,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部队火热的生活,一下子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刚到部队没几天,他就写出了两首反映新兵生活的诗歌。

他对部队的一切都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热情,无论是站岗训练,还是生产营建,他总忘不了用诗写出自己的感受。那一行行“兵味”十足的诗歌,像清泉一样从他心中涌出,不但频繁地出现在连队黑板报上,也陆续发表于军内外报刊。最多时,一年能有四五十首诗见报。

1965 年,在胡世宗当兵的第三个年头,他就出席了在北京隆重召开的“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大会”,受到周恩来、朱德、贺龙、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对胡世宗的创作,无疑是个巨大的转折点。

此后不久,胡世宗被调到军政治部文化处工作。在这里,他开阔了视野,写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文学水平提高的很快。他多次参加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人民日报社和诗刊社组织的培训班、笔会、座谈会等活动,并多次作为优秀文学人才被借调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帮助工作。

这期间,胡世宗结识了张光年、魏巍、臧克家、袁鹰、李瑛、艾青、贺敬之、张志民、浩然等许多老一辈诗人和作家,得到了许多宝贵的教益。

1971 年,胡世宗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北国兵歌》,引起了诗坛的注目。如今,已经出版了《雕像》《鸟儿们的歌》《战争与和平的咏叹调》《沉马》《胡世宗诗选》等 6 部诗集的他,还出版了《当代诗人剪影》《神秘之旅》《红军走过的地方》等 5 部散文、报告文学集,并有许多小说、文艺评论散见于中央和地方的报刊上。

“文艺必须来源于生活”,胡世宗对这个真理坚信不疑。

他几十年如一日,深深地扎根军营这块生活的沃土之中。在北极村漠河哨卡,海南天涯海角军港,东部边防连队,西部沙漠草原军营,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他还上过老山前线,去过西沙群岛等许多地方。是啊,只要一有时间,胡世宗就和一线的战士们打成一片,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因此,胡世宗特别熟悉士兵生活,能够较好地把握住战士们跳动的脉搏,唱出战士们心中的歌。

胡世宗充满激情地为战士写过许多朗诵诗。他认为,诗朗诵等于给诗插上翅膀,经过表演艺术家的再创作,那一行行沉默的铅字变成了活灵灵的语言形象,仿佛是一只只“死家雀”变成了振翅翩飞的“白天鹅”。

他热切地希望人们“经常、广泛地开展诗歌朗诵活动,推动诗的发展,让诗张开它的翅膀,飞向社会曾对它感到陌生的角落,飞向更多人的心灵深处!”

 

来源:《军履回望》张明刚自选集

 

【读者感言】/许茗柯等3人

按:自本报以【学习摘记】形式连载张明刚自选集《军履回望》以来,广大读者反响热烈、好评如潮。除本报随连载文章一并发表的大量书评文章外,针对每期连载文章或该书,都有许多读者写下感言、留言。这些评论文字或长或短,或诗或文,皆为真情实感,有理有据,言之有物,且有独特见解,入木三分,精彩纷呈。本期,选发解放军驻河南信阳部队某部3名新战士的读后感,以飨读者。

 

 

读《军履回望》张明刚自选集有感

作者 许茗柯

 

认真拜读张明刚少将自选文集《军履回望》后,我受益匪浅。张将军在他军旅生涯四十年之际,将他渊博的学识,丰富的见闻,深邃的思想,倾囊相授给读者。“为学之道,必本于思”,在学习领悟本书内容时,我时有茅塞顿开之感,遂以此文抒发心中所思。

作为一名军人,在战场上捍卫国家领土主权,是最高荣耀与价值的体现。20世纪80年代后期,时任战士新闻报道员的张明刚将军,携笔奔赴云南老山前线。在祖国西南边境战场上,他英勇顽强,出生入死,记录下一个个前线英雄的故事;他穿过弹雨雷场进行战地采访,写出了百多篇弥漫着战火硝烟味的新闻和文艺作品……

我会铭记那位虽是高干家中独子,却主动要求去前线打仗,不顾危险三救战友的副连长赵军;我会铭记那位家贫而不报,伤病却不说,舍身挡弹,最后在骨灰里发现106块弹片的侦察英雄张建刚烈士;我会铭记那位纵身跳悬崖,不辱使命,屡出奇招接应战友顺利突围的侦察兵宋世保……“从戎酷爱一支笔,乐在边陲写春秋。”云南前线猫耳洞中,张明刚将军笔下的英雄人物生动又鲜活,可爱又可敬……烈士永垂不朽,英模在新中国恢弘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我愿做一只蜜蜂,在新闻园地里不懈地追寻花的芳踪。”这是张明刚将军做基层报道员时,写在采访本上的警句。名言警语印证着攀登者足迹。四十年间,从东北哨所到西南战场,从军委机关大院到新疆反恐一线,张明刚将军从未放弃对新闻写作的求索,风雨无阻,不畏艰辛,笔耕不辍。拓宽思路,厚积薄发,抓住时令,敢于表达,争取支持,写文有神……既是张明刚将军对多年新闻工作的经验总结,亦是对广大新闻工作者的传道授业。

“写文章是艰苦并快乐的、复杂的、创造性的、个体的脑力劳动。”张明刚将军如是说。字字精雕细琢,日日挑灯夜战,这种艰苦并快乐的边工作边写作的状态,他坚持了整整四十载。张明刚将军曾在全国多地部队任职。他走到哪写到哪,新闻、文学、理论都写,用手中的笔丈量着祖国大地。正是这份对写作葆有的持久热忱和不懈追求,才使得他四十载军旅人生印记闪闪发光。我作为一个同样热爱写作并且踏入军营才两个月的新兵,有幸读到张明刚将军的事迹与作品,更应见贤思齐,好好学习他那份数十年如一日,携笔跨千山的坚守精神。

在此书的理论阐释部分,令我印象最深、感悟最多的是他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攻坚克难的锐气。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美德。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之成大事者,不为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遇到了种种艰难险阻,我们的事业成功都是经过艰辛探索、艰苦奋斗取得的。从革命战争胜利到朝鲜战争胜利,从一五计划顺利完成到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终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现代化军队的阶段性目标。

新时代以来,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有了显著提高,很多00后、90后在温室中长大,如何领会艰苦奋斗的精神呢?难道要重拾曾经吃树皮、穿草鞋的日子吗?读将军的文章我明白了——其实,艰苦奋斗精神也要与时俱进。进入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更多的表现是干事创业过程中的探索创新之艰、埋头实干之苦。创业之路艰辛漫长,艰苦奋斗的品质更需磨练。现今有些同志贪图享乐,整日浑浑噩噩,这样非但不能实现幸福美好的人生,还容易陷入奢靡无为的陷阱。人类所有美好的理想生活都不可能唾手可得,艰苦奋斗精神是攻坚克难的必要条件。认清前路之艰,不畏浮云遮望眼,前路越艰越向前。只有坚信念、昂斗志、练本领、强作风、苦求索,方能永葆攻坚克难的锐气与斗志。

张明刚将军少年第一次耙耕时摔倒了,坚利的耙齿刺破了他的腿肚子,但他“若无其事地爬起来,继续耙耕……再摔倒了……再爬起来。”他带着这种耙耕精神,从希望的田野里来,往筑梦的军营里去。课堂、田间、军营,他以不断的耙耕来砥砺自己的人生。从一名乡村少年,到共和国将军,五十八载人生路,其中艰辛谁人知?……

仔细读完这本书以后,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我想到,张明刚将军的《军履回望》向读者所传递的,远远不止是一个追梦的过程这么简单,最主要的应该是他的热爱与奋斗,他的激情与坚守,他的感恩与使命,尤其是他的思想与精神。

(许茗柯系山东潍坊籍新战士)

 

《军履回望》:一个有梦想的共和国将军成长史

作者 叶晨晨

 

近日,我认真拜读了《军履回望》张明刚自选集,心灵共鸣,感慨不已,遂提笔写下此文,以抒胸臆。该书作者是一位将军, 40年军旅人生,近60万字大书,捧之,沉若巨石;读之,满纸烟云。

(一)学

樊希安先生在为本书所题写的序言中说:“明刚少年时做着文学梦,青年时做着新闻梦,现在做着强国强军梦。”我以为,不论是少年时的文学梦,还是青年时的新闻梦,都是张明刚将军的求学梦,求的是他对文字、对知识、对真善美的学习、理解和应用。

张明刚将军在本书《干事论》一文,讲到了他的求学之苦——苦于未上过一天全日制大学,非常羡慕那些受过系统高等学历教育的同志。但他并不为此气馁,因为这并不妨碍他对知识的获取——“自学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并且不受学制限制,可以是终身制。”于是,他开启了自学人生……

犹自记得我因高考“滑铁卢”而感到颓丧气馁,想要复读时,父亲也对我说过类似的话,并对我提出建议:“你要是真有心,就走自学考学这条路吧!”也因此,我在规划人生时,找回了儿时初心,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在来到部队之初的那段时间,我曾一度感到过迷茫,但是很快就在撰写新闻和静心思考的过程中,找回了自学的快乐。从而,也就逐渐地在自学中找回了自我。

“自学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张明刚将军一句话点醒了我。尽管自学之路非常艰辛不易,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张明刚将军为我驱散了前行路上的迷雾,坚定了我自学的目标和信心。我当以此过往为照,知耻后勇,奋发向上,从而在自学中实现人生的自我超越。

(二)思

这里的“思”,非指思考,而是思想精神、思想品质的“思”。纵观张明刚将军40年的军旅人生,从一名普通的边防战士到名气渐大的新闻报道员,不屈不挠奋斗六年,在老山前线直接破格提干,从基层干部、各级机关干部到军委机关干部,再到一个正军级单位领导干部,衔至共和国将军,是怎样的精神品质使他坚持到如今?

在张明刚将军的身上,可以找到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最为核心的思想精神品质——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张明刚将军的童年是艰苦的,他在《妈妈笑了》一文中写道,年幼时排行第五的他就成为了长子,六岁时其父病逝,其母独自一人撑起七口之家,吃不起饭是常有的事。15岁那年,他就告别了学堂,挑起了属于长子的重担,放下了他的文学梦。

两年多后他参军入伍,从新闻报道起步,在不知新闻为何物的情况下写新闻,凭一股子“虎劲儿”,下苦心钻研,勤学苦练,向身边同志请教,在名师面前“弄斧”,纵使学习条件艰苦,也硬是打拼出一片独属于自己的天空。因学有所成——有了写作这个特长,他被批准去了老山前线。在我国西南那片弥漫着战火硝烟、布满了地雷的战场上,在真刀真枪面前,他没有忘记初心使命,经受住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向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不论是何等艰苦的环境,张明刚将军始终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为自己闯出一条光明的坦途。这种思想精神品质,正是我们新一代革命军人应当继承发扬的。因此,读本书开篇之作《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价值》和《永保攻坚克难的锐气和斗志》,我感到这两篇雄文,既是他一路走来的深刻思考体悟,更是他奋斗不息的真实生动写照。

这,对我的启发非常大,使我明白了今后应该怎么办。

(三)干

何为“干”?干即是我们共产党人常说的实践。“实践出真知,实干长才干。”张明刚将军今天的成就与其实践实干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本书“十论写作”版块中,他就详细叙述了自己在新闻工作方面的成长经历,其中重点讲述了他实践实干的过程及所得所感。

我以为,张明刚将军的成功经验贵在深入实际。无论是“十论写作”板块、“调研报告”板块,还是其他板块的篇篇佳作,都是他经过实际锻炼、调查研究,了解到了第一手的真实情况,深入到具体问题和矛盾中以后,再进行深入思考、苦心孤诣写下的。

我们年轻一代的党员同志及广大青年官兵应牢记此条,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实践出真知,实干长才干”贯穿至工作生活的全过程。

(四)爱

“爱”即爱国。研读《军履回望》,我深感全书的字里行间,都饱含了对祖国的深深的热爱。我在品读过程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英雄赞歌”板块中的《106块弹片》及“现场直击”板块中的《零点哨位》两篇文章。

前者,张建刚烈士无私奉献、为国为民,即便家中实在困难,仍在参战通知书上写下“一定为家乡父老争光,没有任何要求”;纵使病魔肆虐,诊单三张,却至死都未让一张生效;虽然相恋三年的女友弃之而去,仍以一颗水晶般的心祝愿她幸福。后者,是新春之际为祖国和人民站岗的年轻边防战士张明刚和他那扎根边疆的老班长。

读这两篇文章,我感到字字如刀,直击我心……让我不禁想起戍边英雄陈祥榕那句“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我们全体中华儿女都应如此,大声地把对祖国的爱说出来,大胆地把对祖国的爱表现出来。凡爱国之行动,不分大小,不论高低,皆为可贵。

末了,谈谈我对书名的理解。阅读之始,我对书名是抱有疑惑的,为什么是“军履”而非“军旅”呢?现在读完全书之后,我想我能回答这个问题了:“履”即步履、脚印;张明刚将军把自己 40年来所公开发表过的文章,比作为他40年来所走过的一串串脚印;“军履回望——张明刚自选集”,即为张将军对他40年来的军旅足迹(公开发表的文章)的回顾;窃以为,这里面似还饱含着将军希望我们年轻人脚踏实地、不可好高骛远的警示之意。不知对否。

(叶晨晨系浙江龙泉藉新战士)

 

坚定信仰铸军魂 锻造本领做新人

——读《军履回望》有感

作者 杜元元

 

一、锤炼坚定的政治信仰

作为一个重大典型人物,在《军履回望》一书里面,隆重推出了孔繁森式的好干部——林正书。他时刻牢记党的根本宗旨,视党的事业为第一生命。他把爱党、爱国、爱军、爱民的赤子之情融于工作,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带头发挥共产党员模范先锋作用,使部队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我感到,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我们要以林正书为榜样,坚定我们的政治信仰。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不变的军魂。习主席明确指出:“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二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这是衡量我们革命军人政治上是不是合格的第一要义。“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绝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每当我吟诵方志敏这句话时,无不为他对信仰的执着坚守、对党的赤胆忠心而肃然起敬。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忠诚铸就伟大奇迹。

党始终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紧紧地和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我军的根本宗旨。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我们要把坚定的理想信念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上,体现在战备、训练、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锻造过硬的专业技能

当年,毛主席在接见钱学森时说:“美国人把你当做五个师,对我们来说,你比五个师的力量大得多。”正是钱老的归国,在上个世纪成功推动了我国国防力量的重大建设发展,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由此可见,人才对于一个国家、一支军队的极端重要性。

《军履回望》中,“战士激光专家”张兴强从打下手的普通志愿兵,到军区模拟器材研究所的顶梁柱,他以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善于独立打科研硬仗的实力,为科技强军做出突出贡献。正是因为他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能确立别人不能取代的地位。

作为新兵的我们,当前就是要努力练就军事技能,在每次操课训练中拿出十分的拼劲,把所学牢记于心,在体能训练当中不怕吃苦,努力锻造过硬的军事素质,为未来献身战位打下坚实基础。

三、培养过硬的作风养成

习主席指出:“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新时代新征程,赓续弘扬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对于激励官兵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奋力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具有重要意义。

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关系我军政治本色、战斗力建设和人民军队形象。在我军部队中,凡是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传承好的单位,全面建设就过硬,部队士气就高昂。这说明,过硬的作风中潜藏着巨大的精神力量。

张明刚将军在“时政评论”板块《以清风正气助力强军兴军》一文中,指出全军部队坚决贯彻习主席指示,大抓正风反腐,深入推进基层风气专项整治,不正之风得到有效遏制,基层作风建设向上向好。作为新兵的我们,必须严守高度自觉、令行禁止的革命纪律。我军自建军起,就把革命的坚定性、政治的自觉性、纪律的严肃性结合起来。革命战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哪怕烈火焚身,也岿然不动,直至付出生命。这就是铁的意志作风。

新时代的接力棒已交付给我们,强国强军梦的重任在肩,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铸牢军魂,努力锻造过硬本领,始终坚守好作风,争做一名优秀的革命军人!

(杜元元系重庆潼南籍新战士)

【社长点评】/王洪平

本期张明刚《军履回望·军营之声卷》“人物新闻”板块之《军旅诗人胡世宗 * 》,胡世宗,这位军旅诗人,以其对军旅生活的深厚情感和对诗歌创作的执着追求,成为当代文坛上一位独具特色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展现了军人的坚韧与豪迈,更蕴含着对和平与生活的深深热爱。

首先,胡世宗的诗歌创作与其军旅生涯紧密相连。他不仅在连队的黑板报上起步,更在火热的军营生活中汲取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士兵的真实生活和内心情感,语言质朴而真挚,情感深沉而热烈。这种“兵味”十足的诗歌,不仅赢得了战友们的喜爱,也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胡世宗在诗歌创作上不断追求创新与突破。他坚持“文艺必须来源于生活”的创作原则,深入军营一线,与战士们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这种深入生活的体验使他的诗歌作品更加真实、生动、感人。同时,他还积极探索新的诗歌形式和表现手法,如朗诵诗等,让诗歌更加贴近读者,更加易于传播。

最后,胡世宗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质量上。他的多部诗集和散文、报告文学集都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和业内人士的高度认可。他的作品多次获奖,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海外发行。胡世宗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

胡世宗是一位值得我们敬佩的军旅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展现了军人的风采和力量,更传达了对和平与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他的创作精神和艺术追求将激励更多的诗人和文学爱好者投身于诗歌创作事业中来。

本期对于三位读者对《军履回望——张明刚自选集》的感言,我进行分别如下点评:

1、许茗柯的感言:

1)优点:许茗柯的感言情感真挚,对张明刚将军的军旅生涯和创作经历表达了由衷的敬佩。他通过将军的事迹感受到了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精神力量,并倡导年轻人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这种感悟不仅体现了对将军的敬仰,也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2)建议:感言可以进一步细化对将军精神品质的具体描述,以及这些品质如何具体影响或激励了许茗柯本人。同时,可以探讨一下这些精神品质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2、叶晨晨的读后感:

1)优点:叶晨晨的读后感深入而全面,不仅分析了张明刚将军的成长历程和精神品质,还深入探讨了书名“军履”的深层含义。他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并号召年轻人脚踏实地、深入实际。这种分析和感悟体现了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独立思考。

2)建议:读后感可以进一步探讨将军的精神品质如何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践行这些精神品质。同时,可以加入一些具体的个人经历和感受,使读后感更加生动和具体。

3、杜元元的文章:

1)优点:杜元元的文章结构清晰、观点明确,从锤炼坚定的政治信仰、锻造过硬的专业技能、培养过硬的作风养成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军履回望》一书对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启示和教诲。这种论述方式逻辑性强,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文章也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号召力,能够激励更多的新兵们为实现强国强军梦贡献力量。

2)建议:文章可以进一步结合具体的军事实践和个人经历,深入探讨如何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践行这些启示和教诲。同时,可以加入一些具体的案例或故事,使文章更加生动和具体。此外,还可以探讨一下这些启示和教诲对于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